BOB.com浅谈投资理财
发布时间:2023-03-18
 BOB.com个人理财是在对个人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结合预定目标运用诸如储蓄、保险、BOB.com证券、外汇、收藏、住房投资等多种手段管理资产和负债,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在个人风险可以接受范围内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的过程。  截止2021年3月31日,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1.6万亿元,跃居亚太第一。2020年公募基金规模增速超过30%。

  BOB.com个人理财是在对个人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对风险的偏好和承受能力,结合预定目标运用诸如储蓄、保险、BOB.com证券、外汇、收藏、住房投资等多种手段管理资产和负债,合理安排资金,从而在个人风险可以接受范围内实现资产增值的最大化的过程。

  截止2021年3月31日,我国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21.6万亿元,跃居亚太第一。2020年公募基金规模增速超过30%。数据显示,2020年新增“基民”中,90后占据了一半以上,其中互联网代销平台(支付宝、微信、天天基金等)占比最高。

  2020年,各类自媒体平台涌现理财大V号,输出各类理财观点,分享自己的持仓信息和理财收益,各种“理财专家”层出不穷,收割了一批狂热信徒,全民基金热持续火爆。

  然而到节后大概2月底基金开始集体回调10%时,狂热者在“理财专家”带领下杀跌;回调20%,继续杀跌.....一直回调到50%-60%时,“理财专家”开始慌了。有的“理财专家”哭着仍痛割肉,有的“理财专家”账号停止了更新。前期的收益都化为泡影,有的甚至出现巨额亏损。

  去年,我身边的许多朋友也突然开始投资理财,一时之间朋友圈出现了“基金热”,春节前后那一段时间出现尤为频繁,很多朋友都是在2月市场走向顶峰的时候买入。再到后来大幅回调就是满屏“绿”,市场给年轻的韭零后当头一棒。

  针对身边的朋友进行了解,很多人购买基金的动机就是看到其他人通过投资取得收益想入市分一杯羹。几乎所有人都是在互联网平台挑选基金,主页banner位收益最高、自媒体“理财专家”推荐、朋友推荐的基金就是他们的挑选对象,根本不了解他们买的基金是什么类型、基金经理是谁、风险等级有多高、最大回撤是多少、持仓如何等信息。

  2020年跑步入场的“新基民”很多都是在泛滥的信息流冲击下,几乎对基金产品没有了解的情况下匆忙入场。在接受各类自媒体碎片化知识的教育后,开始尝试入市操作。

  由于去年市场整体走强,早期入场的“新基民”都获取一定的收益,然而大部分人并未及时止盈,而是频繁追涨;在市场出现快速下跌后,也未及时止损或者做定投摊薄成本,导致最后亏损越来越大,部分人选择割肉退出,部分人选择性失明,索性不看行情走势。

  “韭零后”新词的出现,是对新生代非理智的理财行为的自嘲或偏戏虐的群嘲。年轻一代理财观念的觉醒相对超前是好事,但由于自身局限的理财知识,在市场急跌行情下,年轻一代有点不知所措。

  市场年后给年轻一代当头棒喝,在我看来并不算一件坏事。泰戈尔说过: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在基金市场这一波巨大的振幅中,年轻一始恶补理财知识。在金融理财方面,轻轻松松收获第一桶金比短暂的亏损更为可怕。理财观念本就是在不断试错不断迭代的,错误后的反思往往比取巧后的成功更有意义。

  股票相对于基金的差别在于:股票属于主动管理,基金属于被动管理。相较于基金,股票对于个人投资者能力要求更高。

  投资者需要学习更多的财务知识和技术性指标,对行业和公司有更多的了解。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选股方式,投资者需要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有更高的敏感度。

  市场是由贪婪和恐惧构成的。在泡沫化的市场里,部分投资者可能运气好获得一些收益,但是凭运气赚的的钱总有一天会亏出去。从A股股民自嘲“韭菜”可见一斑。

  投资者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如投资资产的时间属性、预期收益率、投资逻辑等。不同时间属性的资产与不同的投资标的相匹配,长钱长投,短钱短投。设立预期收益率,将风险跟收益匹配,选择性价比高的投资标的。每年时间检视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收益率,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不要和他人做比较。投资逻辑就是选择投资标的的标准,比如我们购买一支基金,我们为什么选择它,选择什么时机和什么方法购买,我们要找一个能够说服自己和别人的理由。

  运气代表市场,市场行情有好有坏,我们想做到底的是在市场火热的时候取得超额收益,在市场下跌情况下控制回撤。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会打破这种美好的幻想,现实情况很可能相反。